@李仕春:认知语言学视域内的汉语复合词构成研究
作者: 李仕春
核心观点: 汉语复合词的构成研究应从传统的“字、词、语素”单位,深入到“义素”单位,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,建立一个基于语义构成的分析体系,以克服传统语法构成体系的解释力缺陷。
一、 引言:研究背景与回顾
- 研究历史:
- 早期探索:先秦《荀子·正名》。
- 系统研究开端:1898年《马氏文通》。
- 发展脉络:
- 研究单位的演变反映了认识的深化:字 → 词 → 语素。
- 现有问题:
- 已有的构成体系仍有缺陷,未能完全反映汉语的特点。
- 本文目标:
- 回顾研究历程,指出缺陷。
- 提出以“义素”为单位,结合认知语言学,建构新的分析体系。
二、 传统语言学影响下的构成研究 (1898-20世纪40年代)
- 核心特征: 以“字”或“词”为单位,运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。
- (一) 以“字”为单位的阶段
- 代表: 《马氏文通》。
- 方法:
- 语法角度: “名字骈列”、“动字骈列”等。
- 语义角度: “两字对待”、“双字同义”等。
- 贡献: 开创了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描写复合词的先河。
- 缺陷:
- 混淆书写单位“字”与语言单位“词”。
- 术语不统一,体系不成熟。
- (二) 以“词”为单位的阶段
- 代表: 吕叔湘、赵元任等。
- 贡献:
- 区分了书写单位“字”和听觉单位“词”。
- 有助于建立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体系。
- 缺陷:
- 倾向于将复合词与其构成成分视为同一语法层面。
- 不利于分析复合词的内部层级结构。
- 复合词的上位名称依旧不统一。
三、 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的构成研究 (20世纪40年代至今)
- 核心特征: 以“语素”为分析单位,建立基于语法关系的构词体系。
- (一) 以“语素”为单位的阶段
- 关键发展: 50年代引入“语素”概念,由朱德熙等人确立。
- 核心突破: 明确区分了“语素构成词”和“词构成词组(句法结构)”。
- 贡献:
- 建立了层级体系 (语素 → 词)。
- 能显示语素在构词过程中的语法、语义变化。
- 形成了高校教材通用的构词法体系 (如联合式、偏正式、动宾式等)。
- 缺陷 (解释力不足):
- 无法解释为何构词成分的词性与复合词的词性不一致。
- 例:动+动 → 名 (参赞);形+形 → 名 (精灵)。
- 无法解释为何相同的语法结构会产生不同词性的复合词。
- 例:“动+名”结构 → 进士(名) vs. 进食(动)。
- 无法解释为何构词成分的词性与复合词的词性不一致。
- (二) 提出以“义素”为单位进行深层分析
- 理论基础:
- 类比物理学:从“分子”层面的语素研究,深入到“原子”层面的义素研究。
- 目标:从词的深层结构,即义素层面,进行分析。
- 1. 改进的义素分析法:
- 义素新分类:
- 语法性义素: 表征语法范畴。
- 显性: 决定词的主要语法属性。
- 隐性: 潜在的、次要的语法属性,在活用或构词时显现。
- 词汇性义素: 表征具体词汇意义。
- 显性: 核心、基本词义。
- 隐性: 附加、伴随意义。
- 语法性义素: 表征语法范畴。
- 义素新分类:
- 2. 义素构词过程:
- 构词是语素内部各义素相互作用、重新组合的过程。
- 机制: 原有义素发生变化,部分“隐退”,部分保留或“显现”。通过联想、组合,产生新的义位。
- 关键点: 在构词中,隐性义素的作用有时比显性义素更关键。
- 示例分析:
- 参赞 (名): “参”和“赞”的[+动作]义素隐退,其隐性的[+施事]的[+事物]义素显现。
- 眼红 (形): “眼”的[+事物]义素隐退,“红”的[+颜色]义素隐退,两者隐性的[+性状]义素显现。
- 蛋白 (名): “蛋”的[+事物]义素显现,“白”的[+性状]义素隐退,其隐性的[+事物]义素显现。
- 理论基础:
四、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新构想
- (一) 传统语法构成体系的根本缺陷
- 问题: 将词法结构简单类比句法结构,忽略了词法构成的复杂性。
- 结论: 结构主义体系解释力不强,需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另寻出路。
- (二) 新体系的理论依据
- 切入点 1 (历时演变): 汉语单音词的复音化进程。
- 切入点 2 (认知规律): 人类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发展规律 (从具体到抽象)。
- (三) 基于语义构成的新体系构拟
- 核心原则: 复合词的构成成分在语义贡献上是不对等的。
- 新分类框架:
- 主从式: 一个核心成分 (主素) + 一个辅助成分 (从素)。
- 并列式: 成分地位对等。
- 互补式: 成分相互补充定义。
- 优势:
- 能更精细地描写构词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(如目的、方式、程度等)。
- 将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与上古汉语的单音词根联系起来,形成连贯的解释。
五、 结语
- 核心论点: 词汇学研究需要与时俱进,运用新理论回归核心问题。
- 本文贡献: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,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,建构了基于语义构成的汉语复合词分析体系。
- 展望: 该体系的有效性有待后续实践检验。